署理教育局局長施俊輝今日(27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鄧飛質詢時表示,本港現有54間國際學校,包括一所特殊學校,因應過去兩年各項來港的人才計劃反應熱烈,教育局正透過校舍分配工作分配兩所空置校舍以新增少量學額,應付內地和海外來港人才子女對教育需求的短期增長。
施俊輝指,政府一直致力支持國際學校體系的蓬勃發展,以滿足在香港居住的非本地家庭,以及因工作或投資而來港居住的家庭對國際學校學額的需求。過去5年本港沒有新成立的國際學校,2023/24學年,約有42100名學生就讀國際學校,佔全港中小學生的6.4%。
施俊輝又指,在香港開辦國際學校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先申請註冊成為私立學校並獲認可為國際學校:辦學團體可自行在港物色用作辦學的私人土地及/或校舍,並向教育局申請註冊成為私立學校。待該所私立學校投入營運一段時間後,若符合教育局有關發展國際學校的規定,包括分配最少70%學額予非本地學生、辦學往績良好並獲得知名評審機構的認證、訂有可持續的財務計劃,學校便可選擇申請為教育局認可的國際學校。
二是參與校舍分配工作:國際學校學位供應按全港規劃。教育局會不時就香港的中小學國際學校學位供應情況進行一次顧問研究。在預期有國際學校學額不足情況時,政府會適時通過公開和公平競逐的機制分配全新土地或空置校舍作國際學校用途,以增加國際學校學額。上一次分配用地予國際學校至今已屆10年(2014年)。因應過去兩年各項來港的人才計劃反應熱烈,教育局正透過校舍分配工作分配兩所空置校舍以新增少量學額,應付國內和海外來港人才子女對教育需求的短期增長。
施俊輝說,教育局會繼續密切留意新來港學童數目,以及各項人才計劃受養人的學位需求,動態評估學位供求情況,並在公營學校預留充足的學位予合資格就讀的適齡學童。若現時公帑資助學校欲停辦及轉為私立學校,需向教育局就轉變營運模式及註冊提出申請。當局會考慮一籃子因素,包括該學校的土地的地契條款及使用規限、課程規劃、班級結構、人手編制等,以確保學校有能力提供優質教育。(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