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國家文物局在杭州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這也是國家文物局首次在浙江舉行「考古中國」發布活動。發布的三個項目分別為: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整體研究進展、江蘇東山村及寺墩遺址考古研究、安徽凌家灘遺址考古研究。
根據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整體部署,近期,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項目持續推進,取得重要成果。項目組通過研究,對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整體進程的認識得到顯著提升。
「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項目組組長王寧遠介紹,「我們這個課題最主要的一個成果,就是我們現在逐漸認識到長江下游區域為什麼會在距今6000年到距今4000年之間逐漸走向文明化,可能和距今5500年的一次氣候事件是相關的。因為這次氣候事件,原來在山裏面從事採集狩獵為主的人,他們開始走向平原,開始以種植水稻作為主要的產業部門。」
王寧遠認為,良渚實際上是這個課題裏面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研究發現良渚古城城內的2萬多居民可能和現代城市非常類似,城裏面可能有宗教人士,有貴族,然後有大量的手工業者,城裏沒有農民。他們從事玉器加工、石器加工、漆木器加工等高端手工業。他們的糧食、肉食這些原料都是從四面八方外部輸入的。除了中心都市以外的基層聚落,認知也有很大的發展。基層聚落在當時也有很多分工,有的專門種糧食、種水稻,有的可能專門採集石料,甚至可能在海島地區還有一些是以製鹽作為主要產業。
以良渚古城為核心,考古隊對良渚遺址核心區逐年開展全覆蓋的深度勘探,遺址點已增加到350多處。同時,幾乎在周邊各個山口都發現了水壩遺蹟,基本揭示出良渚水利系統的完整結構。
目前,考古學家已經對100平方公里的良渚遺址進行了徹底勘探。王寧遠介紹,「我們現在對這個片區的遺址分布已經摸得比較清楚了,另外我們在這個地區還通過一種水利系統的快速調查方法,發現了原來11條水壩之外更多的水壩,揭示了良渚水利系統的完整結構,這樣良渚遺址群所有的家底,我們認為已經摸清了。」
在本屆「良渚論壇」上,參加「文明之光」對話的中外考古學家還將對良渚考古研究的系列新發現、新成果進行討論。
「我們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擴大良渚文化國際學術研討和交流,推進跨國界、跨學科的深入探討,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新的中國貢獻。」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陳廣勝說。(趙若涵)